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产经新闻 >

排便的最佳时间和次数

来源:健康网 时间:2019-07-05 10:00

  在马桶上眉头紧锁、肚子胀却无计可施、一天跑好几次厕所……说起排便这件事,不少人都有苦难言。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一项新研究建议,每天排便1~2次是健康频率。《生命时报》采访我国专家,根据国人情况给出每天排便最佳时间和次数的建议。

  一天别超过3次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这项研究发现,多数(54%)英国人每天排便一次;约400万人(6%)表示,他们往往每周排便一次,甚至一周都没有排便。那么,多久排便一次算正常?英国营养治疗师娜塔莉?莱姆建议,每天排便1~2次是健康频率,饭后排便最佳。

  为了解国人排便情况,日前,《生命时报》发起了一项“你通常多久排便一次?”的网络调查,共2013人参与,其中67%的人表示“一天1次”,19%的人表示“一天2次或2次以上”,15%的人 “两天1次甚至间隔时间更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徐志洁表示,两三天排便一次或一天1~3次都算正常范围。不少人常在饭后排便,这是因为肠胃蠕动加快,产生胃结肠反射,让人产生便意。

  根据临床观察,多数中国人都习惯在清晨排便。因为人在早上起床后会产生起立反射,且早餐后胃结肠反射最强,会刺激结肠蠕动,形成排便反射。这时如厕可排空整晚代谢产生的“废料”,有助预防肛肠疾病。“我们建议患者起床后去卫生间待一会儿,培养清晨如厕的习惯,但这并不是强制要求。”徐志洁表示。

  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副主任郑丽华也认为,每天排便1~2次比较理想,一般一天不超过3次都正常,但这不是衡量胃肠道健康的唯一指标。大便的性状、颜色,以及人们的自身感受也很重要。

  便秘、腹泻最恼人

  2019年4月,《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了“中国成年人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分析”。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的多名研究人员调查了我国近50万人的排便情况,平均随访时间达10年。调查发现,76.5%的人每日排便一次,9.5%的人为隔天一次,4.4%的人每周少于3次,还有9.6%的人每天排便超过一次。研究还发现,每日排便多次者,未来5年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

  临床上,国人最常见的排便问题是腹泻和便秘。长期便秘会增加结直肠癌等疾病风险,且用力排便时,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压升高,易引起脑出血等意外。持续腹泻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贫血等。慢性腹泻可能由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引起,建议去医院就诊,排查病因。便秘、腹泻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饮食不当。饮食中膳食纤维或水分不足时,人体内粪便移动速度会减慢,水分会逐渐被身体其他部位吸收,从而使粪便越来越小、移动越来越难,引起便秘。夏季喝冷饮、吹空调,或进食了牛奶、鸡蛋、辣椒等个人不耐受的食物,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胀、腹泻。

  久坐不动。不爱运动、久坐等“懒”习惯,会使肠道蠕动越来越慢。此外,如果忍便不排,粪便在肠道内停留太久,被进一步吸收,体积也会变小,不足以刺激肠道产生便意。久而久之,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也会逐渐不敏感,加重便秘。

  疾病影响。服用抗抑郁药、钙剂、利尿剂等也会导致便秘;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或甲亢、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易出现腹泻症状。如有这些情况,患者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进行药物或服药时间的调整,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乱吃泻药。徐志洁强调,目前便秘人群的最大问题在于“乱吃泻药”,市面上的清肠产品众多,但大多包含芦荟、大黄等泻剂成分,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导致结肠黑变病,减弱肠蠕动,进一步加重便秘。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病变,只要停服泻药,肠道可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慢性便秘患者需长期使用泻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为避免药物依赖,不少医生会用药物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但每个人肠内的菌群情况不一,需定制个性化方案,以达到最好疗效。如果患者用药一段时间后,病情并没有好转,应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时调整。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感染后都会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伴随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这种腹泻往往轻重不一,大多可在1~2周内自行恢复,但少数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及时干预,排便更规律

  郑丽华表示,大便如果呈现黑、红、白3种颜色,一定要警惕。当肠道内出血量较少且速度慢时,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排出的大便多为黑色;如果出血量较多,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排出的粪便为红色。“白”即陶土色,可能是肝胆、胰腺疾病导致的胆道梗阻,引起胆汁分泌不畅,从而导致大便颜色变浅发白。偶然出现大便颜色异常不必太担心,可以回想近期是否有特殊情况,比如进食了某些食物或药物,如补血铁剂、口服活性炭末、蔬菜摄入过多或接受抗生素治疗,都可能导致大便颜色的变化。

  想排便规律,就要从调整生活方式着手。

  培养排便反射。希望排便时间更规律,可在每天清晨或某个固定时间如厕。即使当时没有便意,身体也会逐渐配合,久而久之,到了固定时间就会自然产生便意。不过,即使要培养排便反射,如厕时间也不宜太长,最好在5~10分钟内,否则会增加痔疮风险。

  进行饮食调整。便秘人群每餐应多吃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比如猕猴桃、火龙果等带籽的食物,同时要保证足量饮水。腹泻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对某些食物不耐受的人群,尽量避免食用;急性腹泻患者可以喝些淡盐水,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如果排便规律突然被打乱,也不必太过惊慌。第一,可以想想自己近期的情绪、行为习惯是否发生了变化,比如出差、压力大、食量减少等;第二,检查是否有便血情况,如有这种情况,最好去医院进行1~2次大便常规+潜血检查,排查器质性病变;第三,长期便秘者突然排便通畅或长期腹泻者突然便秘,应尽早去医院就诊,警惕癌症风险。

  徐志洁表示,不少人会检查肿瘤标记物,但通过血液来筛查肠道癌症,不一定准确。筛查肠道疾病的最有效措施是大便潜血+结肠内镜检查,尤其对有家族性结直肠癌史、多发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群十分重要。此外,40岁以上人群至少去医院进行一次肠镜检查,通过肠道具体情况,确定以后的复查频率和手段。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