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宜灿:做有用的科研坚实走好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4-28 11:04
3月31日,第五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暨湖里区科创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在厦门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吴宜灿应邀参会并作主旨发言。吴宜灿院士分享了“凤麟核产业化创新实践”和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观点和建议,介绍了凤麟核在中子科技产业创新中,探索出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科技企业、金融资本等多元深度融合的“研学产金”四合一科技创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吴宜灿。
吴宜灿认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国际环境下,大国博弈必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核心战略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吴宜灿表示,科技创新虽有明显进步,但是科技成果对于产业的支撑仍然不足,解决支撑不足问题不应仅着眼于简单增加科技投入,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卡脖子”问题,出路在于完善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机制,解决创新链和产业链脱节问题。过去的科研实践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作为科学技术供给方,被称为创新链;高科技企业、金融资本等作为科学技术需求方,被称为产业链。长久以来,创新链和产业链是相对孤立的,两个链条之间通过专利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形式实现联动。然而专利属于无形资产,评估和交易过程存在多方博弈,实现其准确价值难度较大。换句话说,专利依附于发明者,人才是第一资源,若不能实现人才资源向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高效、有序流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联动就难以实现。
吴宜灿指出,为实现科技创新对于产业的强链和补链作用,在做好基础研究同时,需坚持“做有用的科研”导向。做有用的科研是指需求驱动,而不仅是好奇驱动。所谓有用,是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市场需要,更是老百姓需要。科研工作从需要中提炼问题,从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依托基础理论源头创新,再到技术攻关与突破,最终到产品集成与市场应用。科研不能只靠论文、职称、学历、奖项评价,只有坚持“做有用的科研”才能使得科技创新成果能够经世致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吴宜灿介绍到,凤麟核是一支围绕中子科学技术,主要从事先进核系统研发及核技术交叉应用的研究团队,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20余年基础研究和10余年应用研究的积累和沉淀后,目前正致力于将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应用,探索尝试“研学产金”四合一科技创新模式,建立人才与技术共同体、利益与文化共同体,以实现科学统筹和协同攻关。人才与技术共同体指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实现的人才与技术深度交融。利益与文化共同体指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比如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特长、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企业在市场认知方面灵敏度高,以及金融资本的赋能作用等。凤麟核自2020年6月全面尝试新的科技创新模式以来,自主研发了“云光宝刀”系列创新技术,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进展显著,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吴宜灿说,新时代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发展中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并着重强调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不断深化科技改革破解科技创新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号角吹响之际,应该到祖国、社会和人民需求的地方去,“于无声处听惊雷”,并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坚守初心,保持定力,坚实走好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责编:董童、李源)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