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为医药出海护航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4-28 15:07
近日,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生物医疗)旗下青岛鸿鹄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同时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两项认定背后,是该企业仅用1年时间就自主攻克了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核心技术,实现了高端航空温控装备国产化,并建成了亚太首家覆盖全球的远距离温控运输生态平台,保障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此前,青岛鸿鹄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携手南方航空成功出海,我国航空温控物流产业创新迈出重要一步。
攻关高端航空温控物流装备
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使得其全球流通也日益频繁。从亚洲到美洲,从温带到热带……生物医药的运输场景多样,对于运输条件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首先,生物医药产品对温度敏感,温度必须被精准控制;其次,生物医药产品需要通过系统的航空冷链物流运输,物流转场衔接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要破解这两大难题,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是关键装备。
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是一种使用内置蓄电池,通过制冷机组实现集装箱内部温度控制的航空集装箱。当外部温度变化时,集装箱内部温度可自动调节,并被控制在0—25℃。主动式温控集装箱运输对地面保障要求严苛,不仅要求始发站、目的站和中转站要有充电插座,还要求各站点配置应急冷库,减少温控箱外场暴露时间。
长期以来,我国高端航空温控物流装备及服务市场占有率低。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该装备,面临着技术壁垒、无标可依、供应封锁“三座大山”。在海尔生物医疗航空温控产业总经理孟志刚看来,“中国生物药企要走出国门,采用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不得不和外企合作,且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以,当海尔生物医疗的科研团队决心立项攻关时,他们面临着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将科技自立自强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要不畏艰难,敢于“碰硬”。
攻关过程中挑战不少,“硬茬”很多。
比如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里的紧急泄压机构,必须满足相当于飞机高度在1秒内从13715米降到1830米的泄压要求。此外,飞行过程中环境气压低且温控集装箱不能插电,这对产品的续航时间和温度精准性、均匀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针对紧急泄压机构问题,科研团队与高校共同设计了10多种方案,最终选择了最可靠的一种,一次性通过民航局的目击试验;针对产品的续航时间和温度精准性等问题,科研团队在实验室中一待就是3个月,持续探索,不断试验,最终研发出一套有效的温控系统控制策略,并找到了一种既符合航空安全要求,又符合环保要求的保温材料,不仅实现了箱内温度的精准、均匀控制,而且相对于国外同类型产品续航时间延长近50%、功耗降低20%。
布好航线、运营、维护三张网
翻越了技术创新的三座“技术大山”,实现了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技术上的自主可控后,三座“应用大山”又摆到了团队面前。
孟志刚告诉记者,航空温控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覆盖全球的航线网、运营网、维护网的搭建,这要求平台具有较高的全球化属性。其中,航线网要在全球主要机场间形成可达的航线通道;运营网要在辐射全球的运营站点提供充电、清洁等多种服务;维护网要实现产品的全球维护,为用户提供深度服务。
布好这三张网,需要上下游的通力协作。
为突破供应链封锁,科研团队选择与国内相关供应链、厂家共创研究解决方案,实现各环节紧密连接。面对着相关标准的缺失,科研团队在查阅上千份档案资料后,筛选出50多项相关标准,与民航局共创10余项审定基础。
复盘整个产业的落地过程,孟志刚说:“我们整合了高校、航空公司、货代、运营厂家等多种资源,围绕航空冷链物流领域联合布局,共建覆盖全球的远距离航空温控运输生态平台,这也为我们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助力,加速了成果转化。”
国产方案面世后,如何取得生物医药群体的信任,让科研侧与需求侧无缝衔接?这正是海尔生物医疗的优势。据悉,海尔生物医疗拥有3400家以上生物制药用户,并且在研发之初就与用户需求紧密并联。
《“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对航空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对航空物流认识要从“场到场”到“门到门”的转变。而主动式航空温控物流装备将成为“门到门”的重要载体。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实现业务网络成功布局,国产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让航空温控物流产业对“中国方案”有了更多期待。未来,随着科技和生态的双向发力,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我国航空温控物流产业将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