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挽救生命“心”奇迹跑出急救事业“加速度”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6-01 15:06
“急救是一门极具挑战的学科,也是一项创造奇迹的事业。这里没有英雄的个人,只有英雄的集体。”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病中心体外循环科副主任李建朝,常常用这句话来阐释对自己工作的理解。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病中心体外循环科副主任李建朝指导团队工作。
创新技术延长患者生命线
“心肺功能关乎性命。当患者的心和肺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工作时,就需要体外生命支持。”体外生命支持是李建朝从医路上的关键词。“体外生命支持的本质是心、肺辅助或替代技术,负责辅助或替代心、肺继续保持泵血功能和气体交换功能,为它们的恢复争取时间”。
在开展救治工作的过程中,李建朝发现“需要用到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患者大多属于急诊和重症,病情相对紧急危重,病况也容易恶化,这对诊疗技术的不断精进提出了更高要求”。亲历了一场场抢救实战,在一次次目睹病人心肺功能衰竭却无能为力后,李建朝和他的团队开始思考,如何在第一时间到达发病现场为原发病救治争取机会,帮助患者抓住生命的“关键一根稻草”。
在李建朝看来,体外生命支持作为一种关乎患者生死的重要生命支持技术,有巨大的潜在能动性。“能让生命垂危的患者重获新生,意味着这项技术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充分的空间和潜力值得挖掘”。秉持着这样的信念,经李建朝团队与多方的协作研发,“高级生命支持急救系统”于2017年12月正式投入到急危重症救治与转运工作中。
“高级生命支持急救系统”的外观与传统急救车无异,但其实际上是一个“移动的监护室”。据李建朝介绍,该系统以急救车为载体,车内不仅配备各种生命监测设施和急救设备,还配有监护仪、手术器械和空气净化系统,相当于迷你版的监护单元,“在驾驶速度快的情况下,运行也相对平稳,便于在车上开展手术”。由于急诊病人病情变化较快,普通急救车往往不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而“高级生命支持急救系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普通急救车的缺憾,也弥补了李建朝的遗憾。
医务人员在抢救现场,利用高级生命支持急救系统开展救治。
让技术“破壁”推升救治水平
“截至今年2月份,我们已经有4辆‘高级生命支持急救系统’了,每天都奔跑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路上。”“高级生命支持急救系统”的出现,让心外科专业出身的李建朝从心外科忙碌到急诊和重症,他的体外生命救治“战场”不断向前线转移。
“围绕着这项技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外科、急诊科与重症监护室的专家形成了MDT多学科团队,不仅把救治工作前移到现场,更是将成熟的技术扩散到周边乃至其他地区的同行单位,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利用该技术造福患者”,李建朝将之称为一个打破时空限制的“破壁行动”。
由于该技术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因此引起了兄弟医院和业内的高度关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学习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医务工作者。李建朝手机里有个名为“体外大家庭”的微信群,群里的“家人们”都是来自各地方的、学习高级生命支持急救系统的医务工作者。为了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这项技术,李建朝开办了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班,“培训班至今已举办17期,每期3个月,培训人数达300余人。通过理论教学、模拟演练、临床实战、体能训练,对培训人员进行封闭式管理。学习结束他们回到各自医院组建团队,形成一支提高当地急救水平的人才队伍,这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义所在”。
温情满怀立笃行之志
随着“高级生命支持急救系统”技术的日渐成熟与传播,一张中原地区急危重症急救网络越织越密,而李建朝的工作节奏也逐渐提速。翻开他的微信朋友圈,“忙碌的一天”“马不停蹄的24个小时”“今夜无眠”等是常见的高频词。24小时待命的状态让李建朝忙在其中,也收获满满。
“有一些救治的患者是小孩子,当我们赶到现场的时候已经濒临死亡,处于抢救状态,经过最大努力抢救,成功地活下来了,还没有后遗症。因此,我有了‘干儿子’‘干女儿’,小朋友们拿到奖状还会特意打电话告诉我这个‘干爹’。”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让李建朝备受鼓舞,让他更加笃信医务工作是一份充满情怀的职业,希望自己可以将所学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更加认同医患关系不应是矛盾体,而是双向奔赴的合作体,医患双方应给予彼此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作为十余年耕耘在体外循环学科及体外生命支持医学事业的从业者,李建朝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及自己的成长,有着很多期待。“很多进口的急救设备、耗材价格偏高,某种程度限制了我国急危重症事业的发展,期望未来有更多民族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发力,为我们临床诊疗做坚强的后盾”。同时,李建朝将“有干劲、有温度”这六个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在工作中以始终如一的热情与认真,去感染更多同行、温暖更多患者。(冯斯正)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