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四处乱窜危害大
来源:网络转载 时间:2017-04-18 15:10
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住着一位“熊孩子”,它平常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工作,但是它非常淘气,喜欢“乱串门”,一旦窜到了它不该去的地方,就会不折不扣地成为“破坏大王”。这个“熊孩子”究竟是谁,“四处乱窜”容易诱发什么疾病?我们又该如何与这个“熊孩子”和谐相处呢?来听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施瑞华说说胃酸这个“熊孩子”的那些事儿。
“熊孩子”作用大
施瑞华介绍说,胃酸虽然是个“熊孩子”,但它的作用还是挺强大的,消化食物就靠它。胃酸能刺激人体分泌消化相关的酶、激素以及神经递质,使得食物的消化能顺利进行。它可以把整块食物消化成食糜,然后到小肠里面吸收营养,如果没有胃酸,这一过程就不能完成了。胃酸是胃必需的一种物质,没有足够的胃酸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各个环节,从而造成消化不良。
同时,胃酸也有防御作用,可以清理一些进入胃里的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防止细菌引起的感染。胃酸的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会发生胃酸过多或不足。
当胃酸过多时就会出现“咯酸水”“烧心”“胃部隐隐作痛”等病态症状,严重的会降低食欲、消化不良,进而引发胃溃疡等多种形式的胃病。胃酸过多常见疾病有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胆囊炎等。
胃酸过少,就是胃中缺少盐酸,也就是胃液分泌不足,无力担负起消化与防腐制酵的工作,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容易患肠胃病,还会导致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障碍。常见疾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纳差(吃饭不太好)、消化不良。胃酸过少的主要症状是消化不良、打嗝及胸口烧痛等,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熊孩子”乱窜到贲门
施瑞华介绍说,在人的食管和胃的连接处,有一个贲门,如果这个门关不紧,胃酸从贲门“窜上来”到食管里,会造成胃食管反流,引起食管及周围组织不适,出现烧心泛酸症状,还会表现为反复咳嗽、咽部异物感,甚至出现口腔溃疡、胸闷、心慌等情况。
由于食管是个鳞状上皮,它既不耐酸也不耐碱,如果经常性的胃食管反流,食管就发生糜烂,导致反流性的食管炎,再严重一点形成溃疡,溃疡再严重形成狭窄或梗阻,若长此以往,食管发生器质性病变,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食管癌。
“熊孩子”乱窜到幽门
“熊孩子”胃酸除了向上跑,还可能向下到幽门——胃的下端跟小肠接触的地方。这就会导致十二指肠球部发生溃疡,形成一个糜烂面或者溃疡面。
施瑞华介绍,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年轻人,是我国人群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偏爱瘦长体型的男孩子。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饭后2~4小时又痛,进餐后可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患者常可痛醒。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后缓解数月,反复发生。如果感觉吃过早饭到午饭前夕,饿的时候就疼,但吃一点东西就能缓解痛感;或者晚上睡着后,到半夜就痛醒了,也是胃酸刺激引起的空腹痛和夜间痛。
“熊孩子”乱窜到胃壁
人体正常的胃黏膜表面有一层黏液层保护我们的胃壁,除了这个黏液层,胃黏膜之间的细胞是紧密连接的,一般的胃酸是无法穿透黏膜层的,但是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激因素,或烟酒刺激等,破坏了黏膜层的细胞结构,胃酸这个“熊孩子”就会有机可乘,跑到黏膜下面导致黏膜损伤,逐步发生炎症,形成糜烂溃疡,在反复的胃酸刺激下还会形成胃穿孔。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浅促、脉快、血压不稳等表现。随着腹痛程度减轻,情况可趋稳定。此后,随着细菌性腹膜炎加重,病情又趋恶化,严重者可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
要认真对待“熊孩子”
施瑞华提醒,对于已经有胃溃疡、胃穿孔或者手术治疗之后的患者来说,饮食上要相当注意:牛奶、咖啡、巧克力等甜食要少吃,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烟酒、浓茶、葱姜蒜、辣椒、胡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的东西也要避免,粗纤维的食物像芹菜、韭菜也要适当控制,粽子、元宵一类难消化的黏食要少吃,海鲜河鲜等寒性食物也不宜多吃。▲
(本讲座由本报特约记者崔玉艳整理)
(责任编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