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牛油果“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的背后
来源:网络转载 时间:2017-05-03 21:44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财经观察:拉美牛油果“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的背后
新华社记者朱婉君 高春雨
50岁出头的郭明霞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吃牛油果的。“四五年前,我第一次在超市看到牛油果,长得像手雷一样,图新鲜买了一个,结果吃不惯,吃了一半,扔了一半。”她对新华社记者说。
但是,在了解牛油果的营养价值以及多样的食用方法后,热爱美食的她逐渐爱上了这种来自拉美的水果,每周都要吃上一两个。郭明霞口味的改变,发生在中拉贸易结构日趋多元化、农产品贸易提质升级的大背景下。
供需互补
牛油果的火爆是最近几年的事。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2010年,中国进口牛油果仅1.9吨,到2015年猛增至1.6万吨,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智利、墨西哥、秘鲁等拉美国家。
牛油果以及其他农产品的大量进口正在悄然改变中拉贸易结构。十几年前,中国从拉美进口大量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如今,中国已成为拉美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之一,而对更多高端农产品的进口让中拉贸易结构朝着更加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勇解释道,拉美农产品之所以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对各种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一些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拉美国家也“盯上”了中国广阔的市场,不断推动对华农产品出口多元化。
此外,“拉美和中国在农业领域的互补性较强,”张勇说,与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相反,拉美地区因耕地资源丰富主要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优势多样
哥斯达黎加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菠萝出口国,主要出口品种“黄金菠萝”享誉全球。今年3月,哥斯达黎加获得对华出口菠萝的许可。哥方表示,除新鲜菠萝外,还将把冷冻菠萝、果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带到中国。
此外,秘鲁和智利的鱼粉、古巴和巴西的食糖,以及牛油果、樱桃等水果也都具有地方特色优势。
除了在农产品供需两端的天然互补外,中拉在贸易便利化、动植物检验检疫领域的合作也助推了拉美农产品的热销。中国已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等拉美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在农产品关税政策和通关手续上互利互惠。
另外,反季节销售也是拉美农产品出口中国的另一大有利条件。“我们通常在11月到次年3月向中国出口水果,”智利一家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马塔马拉告诉记者,“这样不仅能避开本土厂商竞争,让中国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水果,还可以趁着春节期间提高销量、推广品牌。”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拓展也是拉美高端农产品不断热卖的重要原因。从拉美进口的樱桃、牛油果、菠萝、芒果等水果最初都是通过电商推广才逐步打开销路,赢得口碑后,再大举登陆超市、水果店等终端销售平台,占领鲜果市场。
政策铺路
放眼未来,中拉农产品贸易前景广阔。在中拉“1+3+6”合作框架中,农业是重要合作领域之一。在去年底公布的第二份对拉政策文件中,中国政府再次明确表明扩大农产品贸易、推动中拉农业合作的意愿。
此外,中国还和巴西共同设立了科学联合实验室,和智利设立了示范农场,和古巴设立了农业示范园等,为提高中拉农业生产率、加强农业技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拉美农产品贸易长期存在较大逆差。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1月至9月,中国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262亿美元,其中92.8%是拉美对华出口。
对此,张勇建议,中国应进一步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将农产品贸易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向资本型、技术型农产品升级,以增加对拉美出口。
“随着中国和拉美国家推进农业技术交流,加强加工产业合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中拉农产品贸易未来潜力巨大,”张勇说,无论中国还是拉美,都应关注因消费差异而带来的产品多样化需求,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贸易提质升级。
(责任编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