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脏腑间的通道
来源:网络转载 时间:2017-06-12 12:30
“三焦”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记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分布从头至脚,无处不管。《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分布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现代中医学认为,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六腑三焦,指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为六腑之一,体内唯三焦最大,与五脏无表里配合关系,故有“孤府”之称,通常可以理解为脏腑之间的空隙,为人体物质代谢的通道。二是部位三焦,指人体上中下区域的划分,即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以及头面官窍;膈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小肠、膀胱等。三是辨证三焦,指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代表了温病病理传变的病势情况。
关于三焦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言简意赅地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即上焦宣发卫气,从而敷布精血津液等,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中焦消化与吸收饮食水谷,从而化生气血,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与动力;下焦的功能与六腑十分接近,主排泄糟粕,以保证六腑“实而不能满”,还可以通过排泄二便,保证全身气机的正常运行,从而助五脏“藏精气”。由此可见,上焦、中焦、下焦部位不同,功能也各异,但皆是全身气机与津液运行的通道,恰如《难经》和《黄帝内经》所云:“三焦者,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病理上,若三焦出现异常,气机运行的通路被堵塞,无以推动津液运行,津液便可停留于身体各部位,进而表现为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张景岳所云“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即是此意。此外,三焦是“原气之别使”,若三焦不通,会影响气血的化生,从而损伤正气,招致外邪。三焦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体的正气充盈与否,邪气能否致病。
《黄帝内经》指出,老者与壮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气道是否通畅,血气能否循气道正常运行,此处的“气道”便是三焦。因此,调理三焦在中医养生中大有可为,可选择正规气功进行练习。比如,八段锦口诀“双手托天理三焦”,主张通过特定的姿势拉伸三焦,使气血正常运行,以达到延缓衰老,改善睡眠的作用。还可以按摩膻中、中脘、气海以调理上、中、下三焦,配以外关穴通调三焦,佐以足三里补益后天,血海穴调血和血,从而达到延缓脑老化和骨老化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扰乱人体气机,影响三焦正常的气化功能。▲
(责任编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