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万象 >

发展乡村教育小规模学校怎么“办”?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2-12-08 17:50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年6月,“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深层次问题还亟待破解。“受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农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城镇学校随迁子女不断增加,面临‘乡村空、城镇挤’的突出矛盾。”

如何立足城乡、区域差异实际,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建议,科学布局乡村学校,以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为抓手,重视教师结构性失衡问题,提升信息化赋能乡村教育水平,强化“在地化”制度支持体系,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好乡村教育。

空校”正常吗?警醒与契机并存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2001年至2018年,我国乡村小学学校数量净减少325595所,乡村初中学校数量净减少23303所。

人民网研究院“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乡村地区学校学生减少一定程度上属正常现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表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一背景下,乡村地区的人口向城市迁移,从而导致乡村教育面临“空心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春荣也认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出现“空校”是正常的,需要注意的是“空校”的速度,要关注学生城镇化速度是否与人口城镇化速度相匹配。

“需要警惕学校服务片区里还有一定数量的常住学龄儿童,却未设置学校,或学校已经没有学生了。”任春荣表示。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晔认为,辩证来看,学生减少,乡村教育体量变小,反而有利于教育变革。“现在很多乡村学校已经呈现出小校、小班的样态特征,这有利于乡村教育的精耕细作、因材施教,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客观发展规律中的主动选择更值得关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长海提出,可以借用职业教育领域中“吸引力”的概念来思考乡村“空校”现象。“学校缺少吸引力,学生身在校内心在校外,旷课、迟到、早退,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劝返,对教育重视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离开乡村学校。”

为什么部分乡村学校缺乏吸引力?刘长海认为,从微观看,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方式保守、课外活动开展少、寄宿后勤服务方式粗放等都可能导致乡村学校不具吸引力。

什么是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困境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八成以上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分布在中西部,近七成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

什么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定义为“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

这些小规模学校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周晔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是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均处于劣势的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最后保障,“保留并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政策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2016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布相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再次强调“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何为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薛二勇认为,“必要”可从几个方面综合判断:看地区的人口可持续性趋势,几年内是否有生源;是否与该地产业布局相适应;乡村学校本身的历史渊源和教学质量;学校对地区文化的传承价值等等。

目前,已有多省市出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规范,明确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校园校舍、教学装备、师资队伍、安全设施等方面的设立标准。

以陕西省为例,2020年发布的《陕西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标准》要求,乡村小规模学校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按生均30册以上的标准配备图书,图书总量不少于200册;教职工编制数要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1:19的基本标准配备等。

围绕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丹曾在西部多个省份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她发现,调研中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生源危机与学校萎缩并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低,课程设置与乡村社会脱离等问题。

“我们调查的样本里,乡村小规模学校反映经费短缺的教师比例显著高于大规模学校。”赵丹说,硬件有了,“软件”跟不上的情况也存在。例如西部大山里的一个教学点,配置了电脑,但老师不太会用,每个学期上机课只有2到3次。

怎么“办”?乡村教育不离乡土底色

“乡村学校规模变小的趋势会从小学蔓延到初中。”任春荣认为,一方面,要控制学校减少的速度,加强学校规模、学校布局和建设标准的研究,指导地方政府科学撤并;另一方面,要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这方面广元市能提供一些参考。”

应对“城挤、镇弱、村空”,四川省广元市选择将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作为重要抓手。2016年,该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要求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校点,满足乡村儿童就近入学。

广元市教育局副局长赵崇杰介绍,为实现资源共享、抱团“联动”,广元组建了边远农村小规模学校横向联盟14个,通过开通网络直播课堂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共研。同时,县域内的城镇优质学校也组成联盟,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教师交流、学科建设、课题科研等方面互补互助、整合资源。

除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外,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还有哪些重要环节?

人才是关键。研讨会与会专家建议,在盘活好现有教师资源的同时,因地制宜优化地方公费师范生项目,通过定向培养,形成青年教师补充力量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广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杨茂庆表示,要加强政策统筹,建立政策之间的通融协调机制,提升专项计划的政策红利。

信息化手段有助于缓解乡村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与会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发挥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后发优势”;关注硬件标准,更关注使用标准,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

“乡土是乡村教育的底色,底色是不应该丢的。”与会专家认为,如何与乡村社会更好地融合,获得“在地化”支持,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另一关键。

周晔建议,宏观方面,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指导意见,将“在地化”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估维度;具体教学上,延展教育空间,让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田间地头;同时,开发融入乡土元素并且适合目标学生特征的乡土课程。

“很多案例和具体措施正在尝试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宏智举例介绍,云南省宣威市西宁街道的一所小学办了一个农场,学生可以在农场中体验劳动。

相关阅读

挖掘长寿红利之一:万亿银发经济市场,我们准备好了吗?

挖掘长寿红利之二:老龄人口中过半为低龄 如何触发第二次人口红利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