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万象 >

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青春派)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1-13 19:25

 

刘艳梅正在电脑前设计产品。

 

 

方文墨在调试设备,准备加工零件。

 

 

孙志强在记录设备加工数据。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希望你们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

“罗阳青年突击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时间回到2012年,当我国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却突发疾病,因公殉职,为建设航空强国奉献了一生。2013年6月8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和航空工业沈飞公司党委的部署下,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在沈飞公司成立。多年来,“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时间磨砺本领,在青春奋斗中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推动航空事业发展中成长成才,形成攻坚克难的青春合力,解决各类生产技术质量问题千余项。

——编  者  

方文墨:“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做到极致”

冬日的沈阳,寒气逼人。在沈飞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标准件生产中心的一个操作台上,38岁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首批“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方文墨正在耐心地加工着某型号飞机的部件。在他的案头,放着一把精致却不常见的小铁锤。它一头尖、一头圆,锤柄侧弯,握感舒适。这个小铁锤从锤身到锤柄,都是由方文墨亲手打造的。“顺手好用的工具都是在实践中改进和创造的。”方文墨笑着说。

从技工学校毕业后,方文墨就来到沈飞民品工业有限公司工作,负责加工卷烟机的零件。方文墨身高1.88米,在很多同事看来,这么高的个子,与钳工标准操作台很不匹配,很难成才。为了苦练本领,方文墨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工作室,找来火柴盒大小的零件进行加工练习,这些零件,需要在表面锉削30次才能达到尺寸精度要求。

正常情况下,钳工一年会换10多把锉刀,方文墨却一年换了200多把。勤学苦练之下,2010年,26岁的方文墨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钳工冠军。2013年,他又因为业务能力优秀被调入沈飞军品厂。

调入新部门的兴奋劲儿还没过,现实就让方文墨冷静了下来。军品厂承担着为飞机操控系统加工零件的任务,而他所在的钳工班,正是为这些零件做最后一道手工精密加工的工作。“飞机是高精尖工业产品的集合体,材料复杂、部件太多,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容不得半点差错,我们可以说是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方文墨说。

“把产品当做工艺品去对待,把职业当作事业去看待,努力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方文墨说。有一次,同事们在加工一个铜接头,需要在接头上打一个1.4毫米的小孔,而且产生的铜屑不能有丝毫残留,否则会引起电路短路。方文墨一遍遍试验,并对铜接头的工艺流程进行了3项改进,不仅解决了杂质问题,还让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

“我最敬重罗阳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10年来,我以他为榜样,不敢有丝毫松懈。”方文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在参加工作不到13年的时间里,方文墨改进工艺方法60多项,自制新型工具100多件,整理了20多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年仅29岁,他已经成为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

在沈飞公司标准件厂的一间练功室内,操作台下的木地板早已被大家的鞋子磨掉了原来的颜色。这就是方文墨带领年轻人苦练钳工技能的第一站。作为首批“罗阳青年突击队”的一员,方文墨为大家量身打造学习及训练计划,每天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帮助大家练习基本功。

“青年是航空工业的未来,罗阳精神是我们的精神航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源源不断培养更多的杰出青年。”方文墨说。如今,方文墨所在的班组,已有3人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和金奖,他们创造的0.00068毫米锉削公差,引领着我国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极限精度,为国产战机关键部件的安全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孙志强:“勇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

在沈飞总装厂的生产现场,有这样一间办公室:一张长条桌、几把办公椅,一排书柜外加几台电脑。虽然看似普通,但就在这间办公室里,36岁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特级技能专家、首批“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孙志强带领同事们先后设计、改进专业工装工具20余件,处理解决战机生产技术问题1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

作为航空工业沈飞总装厂机械班的一名飞机装配工,孙志强将自己的工作比作“神经外科医生”和“循环内科大夫”:“一旦哪根电缆短路、导管堵塞,就会直接威胁飞行员和飞机的安全。”

前些年,某型号飞机的通电调试一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甚至一个小小的故障,就导致生产线暂时停摆。有一次,一个从未发生的故障让公司上下心急如焚。按照常规,这需要将飞机安装好的电缆和元器件一一拆卸,不仅耗费人力,而且还耽误工期。“我们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孙志强带领“罗阳青年突击队”主动请缨,查图纸、摸原理、测试仪表,经过大海捞针般的排查,成功解决难题。

正在大家为故障排除松一口气的时候,另一侧信号又发出故障报警,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孙志强冷静观察,大胆采用“双向鉴别排查法”,经过两个昼夜连续奋战全面排查,最终排除故障。

阻尼件,是舰载机独有的一种杆类装置,虽然其体积相较于整架飞机而言并不起眼,但其特殊的止动作用决定其成为舰载机的关键技术之一,一旦其装配或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在飞机着舰过程中造成严重后果。

孙志强带领班组成员,仔细查看阻尼件的原有装配以及调试流程,将每个工步的操作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充分听取操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建议、想法,并对每一个工步、每一条问题详细研究,思考解决的方法。

最终,孙志强带领团队承担的“飞机阻尼件安装调试驾车”以及“阻尼件行程测量仪”项目经过机上实际验证顺利通过。“我们将操作者数量由10多人降低为3人,并且将‘手动划线’更改为‘行程测量’,避免因肉眼观察、手工划线带来误差的可能,填补了舰载机该项功能检测、调试一体化测量技术的国内空白。”孙志强告诉记者。

“一个人的成功没那么简单,需要日复一日的磨炼和积累。作为年轻人,要勇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孙志强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10多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每天遇到的各种问题,详细记录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总结的经验。

“罗阳生前提到最多的是责任,这简单的两个字需要一辈子的严于律己来坚守。”孙志强说。10年来,孙志强总结各种型号飞机的安装调试先进方法100余项,提炼安装调试讲义7万多字,绘制“零误差装配简图”150多张,梳理工艺流程1000多工步,累计排除飞机安装、调试故障1000余次。

刘艳梅:“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

“飞机都是由零部件组装生产的,而未来飞机的构件发展趋势都是大型化、整体化,焊接技术是一种特别有效、不可或缺的连接方式。”12年前,刚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的刘艳梅来到沈飞,虽然是作为高学历人才引进,可她却主动申请成为制造工程部的一名焊接技术员。

“在车间里,从事焊接工作的女同志原本就不多,当我选择这项工作时,有不少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刘艳梅回忆。就这样,一个刚刚毕业的娇小女博士,在火星飞溅的焊接车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每次完成工作,衣服都已经脏得不成样子了。不只是焊接作业留下的各种污渍,还有一天工作流下的汗水。”

然而刘艳梅却从不抱怨。在焊接一线,她对某国产战机的焊接技术进行改进,解决了某型号战机的种焊接件变形问题。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对多项重点课题进行攻关,有效提升了大型部件的生产质量。入职仅6年,刘艳梅便成为沈飞焊接与增材技术专业总师,肩负着技术与管理的双重职责,时常奔波于办公室和各个厂区。

“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在沈飞,无论是型号研制需要,技术发展需要,还是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会竖起‘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旗,它代表着勇气和力量。”刘艳梅说。

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盛大开幕。刘艳梅每天都要关注航展的最新进展。“看到各型号国产战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我感到无比激动和光荣,说不定哪架飞机上也有着自己的些许贡献呢。”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参与多个型号飞机研制工作,组织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10余项。

秉承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信念,面对国家装备需求,针对进口材料、进口器件等卡脖子难题,刘艳梅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材料、核心器件的稳定生产,助力国家装备的成功研制。不仅如此,她还依托联合创新平台,开展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工艺模拟仿真与分析研究、三维数字化检测与验证、制造执行考核与应用评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增材制造、表面改性、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应用研究,实现先进技术在新一代装备研制中的应用。

“罗阳曾经说,航空人的共同的梦想是让中国航空工业和世界强者的差距,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力争未来能够并驾齐驱。罗阳同志正是在追寻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恪尽职守、忘我奉献地努力奋斗,这也是我们所有青年突击队员为之努力的方向。”刘艳梅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5日 05 版)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