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医药防疫:推广普及低成本、简便易学的大众化防治措施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08-03 16:58
此次新冠肺炎战“疫”中,中医药在患者救治上发挥的作用令人关注。由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各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也强调了中医药在医疗救治工作方面的积极意义。对此,北京大学博士、中医文化学者张云飞围绕中医药在疫情防治时的作用、病后恢复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推广普及低成本、简便易学的中医药防治措施
对于新冠肺炎防治问题,张云飞提出,要推广和普及低成本、简便易学的大众化中医药防治措施。
谈及中医药在提高普通人群的病毒抵抗力和感染患者的病后恢复方面的作用时,张云飞表示:“不仅要根据季节特征和节气规律有针对性地对环境做一些调整,如在端午节时熏艾,可祛湿防毒等;还要注重普及中医基础教育和中医养生教育,让老百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饮食有节,作息以时,劳逸适度,情志调和;更要推广一些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导引术,以疏通经络、增强体质。”
“这些包括导引术、食疗、理疗等方法在内的防治措施,预防时普适性较广,治疗时则应了解禁忌、谨慎使用,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张云飞表示,导引术是指中医方面的自我锻炼方法,包括五禽戏、八段锦等。新冠肺炎患者在练习八段锦等导引术时,要量力而行,身体微微出汗时就要停止。
服用中医药需因人而宜、对证下药
另外,张云飞结合日常补肺、健脾、清热、解表、解毒等问题,还建议对证饮食。“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严格来说,食物也有阴阳属性,相当于有微弱的药性。普通人群正常饮食即可,若体质有偏胜,可以据此在饮食上加以调整。
例如,普通人常喝银耳莲子粥,在此基础上,气虚体质的人群可以多吃山药、红枣,阴虚体质的人群可以多吃银耳莲子百合粥。”他还建议,食疗也不要太过,否则容易打破阴阳平衡。饮食要以素食为主,不要食用任何野生动物。
“即使在预防环节,市民用药不确定时也应咨询专业医师,误服药不如不服药。”张云飞还指出,应对证选择中成药,不要盲目、跟风。他还就部分具体药品,提供了适用群体参考说明。
“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的作用,适合风寒型、内有湿气的人群,不适合阴虚火旺的人群;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适合风热型的人群;防风通圣胶囊是表里双解剂,适合里热表寒的人群。”张云飞说。
对于如何区分风寒和风热,张云飞建议:“可参考四个方面。先是看鼻涕,一般来说鼻涕呈黄色是热,鼻流清涕是寒;然后是看舌苔,舌苔白腻是寒湿,舌苔黄腻是湿热;再者看是否口渴,口渴多为热,不口渴多为寒;最后看喜欢喝什么水,喜欢喝凉水是热,喜欢喝热水则是寒。”
他还提醒大家,这些知识只是一般的参考,具体情况要以专业医师判断为准。具体临床的辨证是很复杂的事情,比如古代医学家认为,肺本属金,若是肺病重,本色显现,肺热病也可能显现白苔。
中医“辨证论治”对抗击疫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的核心精髓,在于其哲学思维方式。”张云飞说,中医哲学的核心精华是“辨证论治”,包括三因制宜、治病求本、天人合一等内容。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诊疗方案与技术的实施也遵循着这样的哲学理念。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张云飞结合国家卫健委数次修改、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表示:“随着疫情防控的推进,国家卫健委多次修改诊疗方案,其中的‘中医治疗’部分也不断更新,体现了因时制宜的精神;各地方案在国家方案的基础上又有地方特色,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精神;一线中医的治疗方法各显神通,更是三因制宜、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
“治病求本,属于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这一哲学范畴。”张云飞解释说,“中医将病毒本身理解为现象,其与人体结合后的发病机制,以及实际所引发的各种证候,才是本质。”
随后,他以“非典”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说:“2003年‘非典’肆虐之际,时年87岁的邓铁涛先生临危受命,担任中医专家组组长。中医在抗击‘非典’中取得的成效举世瞩目。邓老认为,病原体只能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据之一,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本身。中医辨证论治的着力点不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这些辨证论治的理论及方法历传两千多年,的确是战胜‘非典’的武器库。这是对现象和本质这一哲学范畴的深刻理解。这些观点,对于当下抗击新冠疫情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及时地加入,收到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疫情过后,希望‘天人合一’的理念能深入人心,也希望中医推广的自我锻炼法、饮食有节等理念能够对全体国民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使国民普遍有意识地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张云飞说。
要树立中医的应有地位 充分发挥其优势
“长远来看,中医药在疫病治疗中应起到根本性作用。这是由于中医有成熟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善于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极端病情;中医治病求本,辨证施治,其疗效较为稳定而可靠;中医善于处理并发症,预防后遗症;中医善于平衡阴阳,增强患者体质,有利于病后康复。”
他认为,中西医结合的理想模式是“中医为体,西医为用”,这是基于中西医各自特点决定的。“中体西用”的模式绝不排斥西医药的合理使用,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中西医诊疗比重,并在实践中动态调整中西医配合的模式。临床实践中,提倡“西药中用”,谨防“中药西用。”借鉴历史经验,在疫病中尤其应当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地位。
最后,张云飞表示,既要树立中医的应有地位,也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提升中医教育、传承和研究水平,这样才能让中医充分发挥优势,得到更好地发展。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