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新闻 >

“空巢”老人心境健康良方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1-05-15 14:42

  老王和老伴原是双职工,已退休几年,现是衣食不愁。可自从三个孩子成家搬出去住之后,他和老伴守着空荡荡的房子,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老两口因心情不好,无事可干,经常变得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有时莫名其妙地产生心慌和害怕等现象,还经常生病。为此,他们咨询了心理医生,才了解到他们产生的身心问题是由于家庭出现“空巢”而诱发的。心理学上称之为“空巢心理”。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其中天津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为55%,北京为34%,上海为37%。而据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因“空巢”引发的老年人身心问题和疾病也将更突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着昔日曾热闹的家,老人当然会产生寂寞、孤独的心情。而老年人又面临着退休后无事可干、行动不便、身体不好、得不到以前所受的重视和尊敬、丧偶、丧友、生病等不利局面,则更易导致心理变异,产生诸如情绪低落不稳、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上海有5%~15%的老人经常产生害怕、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所以社会应重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既要为老人提供物质帮助,也要给予精神关怀。

  老年人自己也应学会关爱自己,首先,培养兴趣,广交朋友,丰富生活,可冲淡“空巢心理”。老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培养兴趣,充实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广交朋友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极佳途径,老年朋友趣味相投,经常串串门,聊聊天,畅谈保健长寿心得,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心理良药;而老人们在一起活动,互相帮助,则更能增进感情,有利于放松身心。对于老人来说,忘年交更能使老人青春焕发。

  其次,应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途径。如参加社区服务和建设,有一定专长的,可返聘参加专业技术工作和充当顾问等。重新确立新的追求目标是老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一生极为不幸,中年时儿子流落台湾遥无音信,老年时双目失明,后来又得了癌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一年。老伴为了安慰他,骗他说儿子有了消息,并且即将回来看他。老人听了很激动,于是就急切地期盼着儿子的回归。不久,老伴拿了一封信,说儿子太忙,一时回不来。老人手摸着信已是热泪盈眶。就这样老伴一次次地“骗”着,而老人就一年年耐心地等着。一晃四五年过去了,老人的孩子没有回来,可老人的病却一天天地好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像的。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重新确立一个追求目标可长期有效地转移人的注意力,使人排除杂念,专心做事。这非常有利于心理健康。

  老人学会自我调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也极为重要。为此,老年人可找一些大众型的心理学、保健学等方面的书刊看看,以学会自我调节心情。另外还应学会有意转移注意力,如发呆抑郁时,可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出现心慌、焦躁不安、害怕等现象时,可静坐下来,听听积极向上的民乐,做做深呼吸等。情绪起伏不定时,应加强自控力,保持内心的宁静。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对老年人是很有好处的。老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定一个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再按时间表起居,这对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是极为有利的。

  对于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和“空巢心理”,外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如社区服务人员经常上门为老人进行各方面的服务,志愿者上门陪老人聊天,子女经常回来陪陪老人,为父母干干家务事,老伴们之间也要相互体谅和关爱。社会和社区应为老人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老年心理诊所等等。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