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映:铁心向党,映为民初心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3-14 01:27
王铁映,男,汉族,1989年9月出生,2011年6月参加工作,2013年6月入党,现任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麻线边境派出所副所长。
入警12年来,王铁映总结出“三必到三结合”走访工作法,创建吉林省边境地区首个“义警工作站”,争取300余万元协调开设主题民宿,建立乡村振兴“服务小组”“法律咨询室”,为构筑平安边境、乡村振兴提供了法律支撑和经济助力。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奖4次,获评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第十届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好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在风光旖旎的东北边疆重镇、有着“塞外江南”美称的吉林省集安市边境一线,峰峦重叠、山路蜿蜒,古时候相传这里是龙脉所在,再加上依山傍水的环境,人们逐渐在这里聚居,依山而建两个村子——上活龙村和下活龙村。
图为下活龙村航拍照片。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从山顶缓缓升起,山脚下的两个村子便冒起了炊烟。伴随着晨曦和鸡鸣,民警王铁映开始了每日的走访工作。
“宋大爷,又出来遛弯啊!”“铁映,来了啊!中午你大娘做鱼,来家吃饭。”……在和群众的“家常”中,王铁映开启了崭新的一天。像这样每天的走访,王铁映坚持了10多年,帮扶群众、维护治安、寻找边境乡村致富路,他的足迹遍布辖区每个角落。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在辖区走访。
执着努力,做好群众工作
执着,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热情,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这句话在王铁映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2011年大学毕业后,经过入警培训,王铁映被分配到原吉林边防总队通化边防支队麻线边防派出所,成为上活龙村的责任区民警。第一次走访,望着星罗棋布的农房和纵横交错的村落,王铁映顿时犯了难。上活龙村依山而建,家家房子一个样,有的还在大山沟里,一个不注意就迷了方向。认不全人,对不上户,老百姓有事也不和他说。怎么了解辖区?靠啥融入群众?问题接踵而至。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向辖区群众了解村子情况并时刻记录。
在困难面前,王铁映没有退缩。“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我一定能行!”他坚定信念,暗暗对自己说。
翻山丘、越沟壑,两个车轮、一副铁脚板,王铁映驻村走访一去就是大半年;勤观察、多记录,一支笔,一个本,王铁映走走停停一画就是一整天。王铁映精心勾勒出辖区“寻宝图”,曲线是河与路,波浪线是山和峰,长方形是上活龙村的300多户人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仅1年多的时间,王铁映就实现了警民双向熟悉率100%的目标。
对辖区熟悉了,如何融入群众?王铁映有着自己的答案——热心肠。王铁映在走访中主动帮助邻里乡亲,帮东家取个快递,帮西家扫个院子……大家有需要,王铁映都“搭把手”,村民们对这个年轻又热情的责任区民警印象深刻:“铁映办事,牢靠!”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为辖区群众化解纠纷。
村民的小事,王铁映主动帮忙;村民的难事,王铁映也看在眼里。
在上活龙村有座30多年的二层民宅住着4户人家,单意超爷孙俩就住在左下角的一间。说起第一次到单意超家走访,王铁映印象深刻:一间20多平米的小屋,被一道门分为厨房和炕,常年烟熏的墙面给人莫名的压迫感,正在炕头学习的单意超怯生生地看着他,患有脑梗后遗症的爷爷捧着柴火一瘸一拐地踉跄进门。“孩子5个月时,她爸妈就离了,儿媳去南方找不着了,我儿子在外打工。”爷爷的话,让王铁映鼻子一酸,眼泪掉了下来。
“爷孙俩日子苦,作为责任区民警,我也应该做点啥!”王铁映与单意超爷孙俩建立了长期帮扶对子,经常给单意超补课,买学习用品,连年交校车费,一帮就是8年。2020年,单意超的爷爷身体每况愈下,单意超父亲在王铁映多次劝说下,终于返乡回家照顾。看到许久未见的儿子,老人对着王铁映哽咽地说:“多亏你啊,一直帮衬着俺们!”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为单意超家送慰问品。
村民们熟悉了王铁映,遇到什么事都习惯找他。“你大哥总喝酒,有空劝劝他。”“划地时我跟大军吵了句,你给俺们圆圆场。”村民间抹不开的面子、过不去的坎,都来找他当“和事佬”。“要说群众工作满分是一百,我给他打一百一,那十分是感情分,俺们就和一家人一样。”村民宋培跃这样评价王铁映。
做好群众工作需要用真心换真情。在工作中,王铁映逐步提炼出联系群众更加紧密、听取民意更加及时、服务群众更加满意的“三必到三结合”工作法,(“三必到”即:急难险重必到、“婚丧嫁娶”必到、逢年过节必到;“三结合”即:与扶危帮困结合、与维护稳定结合、与长远发展结合),真正做到“群众需要,我来报到;群众动嘴,我去跑腿”,在警民之间架起了“连心桥”、筑牢了“鱼水情”。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走访慰问辖区独居老人李淑兰。
勤于思考,守护边境平安
2019年3月,因工作调整,王铁映开始负责下活龙村的警务工作。下活龙村江宽林密,地理环境复杂,村民居住分散,维护辖区安全稳定的压力较大。面对现实情况,王铁映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辖区长治久安。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开展渔船民管理宣传工作。
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规范渔船民管理。王铁映发现,下活龙村大部分村民在开展江上作业时,往往将渔船就近停靠在岸边,比较分散,违规作业、渔船“走失”、不慎越界等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界江作业秩序,王铁映多次走访,收集渔船民意见建议共30余条,结合实际,协调推动村里建立2处渔船停靠点,将全村50余艘渔船统一停靠,创新建立起一户一人一艘的《渔船民管理档案》,集中进行“户籍化”管理。
2019年10月,通化边境管理支队联合海关、渔政和驻地解放军边防部队,召开渔船民管理研讨会,到下活龙村实地观摩调研,渔船民“户籍化”管理的做法得到了认可,正式在集安市各边境乡镇推广。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踏查边境一线,记录辖区情况。
在边境乡村,守护边境平安少不了“民力”。在下活龙村,经常会看到一支“红马甲”队伍,他们在辖区巡逻,义务承担起维护边境社会稳定的职责。“红马甲”队伍是怎么回事?怎么建立的?谈到这些,作为队伍的发起者,王铁映引以为傲。
2020年初,王铁映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家长里短,村民们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即便民警了解到,也不便介入,时间久了容易衍生“大问题”。王铁映开始探索“村民自治”模式,希望由村民共同参与,从源头处解决防范问题。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组织辖区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会议。
明确想法,说干就干。通过查询资料,王铁映很快整理出了思路——针对边境地区村屯分布散、距离远、警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成立“义警工作站”,让群众以志愿者形式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义警地理环境熟、村屯结构清和邻里情况明的优势作用。带着试一试的态度,王铁映将想法逐级汇报,并得到了批准支持。
成立“义警工作站”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这个想法好啊,守护自己家,大家都出力!”村民们积极响应。经过选拔,2020年6月,一支由村干部、民兵、渔船民、企业主组成的15人“义警”队伍成立了,自此,民警+辅警+义警的“三警”模式,在下活龙村形成了一道群防群控“天然屏障”。
图为“三警”共同开展边境巡逻踏查。
“义警工作站”组建以来,在王铁映的带领下,“三警”联合边境踏查260余次,驻村辅警、义警协助民警采集各类基础信息3万余条,获取线索协助破案20余起,参与排查、调解纠纷60余起,纠纷调处率、村民满意率均达100%,相关做法被吉林省委改革办推广。
主动作为,助力乡村振兴
“铁映是咱致富的领路人,全心全意为村里着想。”下活龙村书记宋修福这样评价王铁映。在引导乡亲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王铁映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
下活龙村曾经是集安市较为艰苦和偏远的村落,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辖区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致富观念普遍不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民年均收入不到1万元。村里年轻人都选择外出谋生,只剩下一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在走访中了解村民收入情况。
2019年,通化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在下活龙村成立分院,并建立“乡里农创园”助力发展乡村经济。在与负责人姜赢鑫交谈时,王铁映联想起近几年在市区兴起的旅游民宿,便主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下活龙村风光怡人、民风淳朴,如配合‘乡里农创园’旅游项目,发展民宿经济,定能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这和项目中乡村振兴的愿景是一致的。”
姜赢鑫对王铁映的想法表示赞同,但建立民宿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更涉及农村占地问题,让他难以下定决心。王铁映不想轻易放弃这个机会,他找到村书记,研究利用闲置民房改建民宿的可行性,并走访10余户村民,陈述自己的想法。在王铁映和村里共同努力下,闲置房屋改建的想法得到了13户村民的支持。
图为装修后的民宿室内环境。
解决了用房问题,王铁映再次拨通了姜赢鑫的电话,经多次协商、反复沟通,通化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决定投资300余万元发展民宿经济,建立独立主题民宿25间。仅2020年,参与项目的每户村民家庭年均收入同比增长110%。2021年,在民宿经济的带动下,下活龙村更是被吉林省乡村振兴局授予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
乡村经济得到改善,一些新问题、老难题又遇到了法律瓶颈。“铁映,你帮我看看这个合同怎么签?”“我买的化肥,怎么和他们宣传的不一样呀?”村民们在致富的路上,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高。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邀请专业律师开展座谈,提供法律援助。
2021年,借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的“东风”,王铁映再次协调乡村振兴学院,建起乡村振兴“法律咨询室”。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文书模板、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援助……只要群众需要的,都会由专业律师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义务解答,有效保障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填补了乡村振兴中法务服务的空白。
为进一步促进村民增产增收,2022年9月,王铁映依托村委会举办“小铁夜校”,组织麻线乡“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及农科专业人员为村民传授种植、养殖知识,号召村民尝试种植人参、五味子等经济作物,仅是种植方面全村年创收近30万元。
图为在“小铁夜校”上,村民分享致富经验。
如今的下活龙村村民生活富了、日子甜了,从地偏人稀的“小渔村”摇身变成远近闻名的“打卡地”,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归乡创业。2022年,全村有15户18人返乡,边境乡村焕发了新活力。
铁心向党,映为民初心。身边的民警纷纷以王铁映为榜样,麻线边境派出所也在全体民警的共同努力下,连续3年荣膺通化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我做的都是分内事,温暖一方百姓是我的责任,能影响到一批身边战友是我的荣幸,被组织和百姓认可是我最大的骄傲。”王铁映说。
供稿:吉林边检总站
作者:孙罡 郑博文 禚思成
图片:韩秉儒 姜涛
海报:孟令军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