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万象 >

把研究做到农民心坎里(青春日记)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12-04 17:17

  今年是我在山东济阳小麦玉米科技小院参与秋收的第四个年头。早上7点,我骑着三轮车穿梭在一片金黄的田野中,遇到正在秋收的叔叔阿姨,他们习惯性会关心一句:“小张,棒子收完了吗,收成咋样?”在这一句句的关切问候中,我与这片土地的联系愈发紧密,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在广阔的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是常见的种植方式。但时间一长,大量水肥投入导致的环境污染、地下水亏缺等问题便突显出来。山东济阳小麦玉米科技小院建设的初衷,便是希望利用豆科作物的优势,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次见到种粮大户许叔叔时,他眉头紧锁,语气也有些急躁:“听说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好、有补贴,我一下子种了上百亩,结果玉米大豆的产量都上不去,实际收入远不如单种玉米,可把我折腾坏了。”

  怎样深入推广复合种植模式,如何让农民真正掌握新技术,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和小院同学决定,次年继续在许叔叔家的60亩复合种植田里进行全流程跟踪服务。通过苗前封地除草及苗后隔板除草,解决草害问题;通过调节化控剂的喷施时间和喷施次数,控制作物株型,确保丰产的基础;通过调整种植的行比,提高种植的整体收益。

  第二年,许叔叔家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田里,玉米产量达到常规种植的85%,大豆倒伏问题得到解决。看着许叔叔开心的笑脸,听到乡亲们由衷地称赞,我心里说不出的自豪!

  下村屯、找问题、交答卷,我们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还参与创建了“中农科技驿站”“农作未来”等公众号,线上普及种植管理方法。未来,我会继续努力,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报记者丁雅诵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7日 06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