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新闻 >

孩子闹人怎么办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07-09 21:13

  原标题:宝宝哭闹怎么办?拿嘴“抱抱”

  妈妈们经常抱着哭喊的小宝宝来回踱步,使他们安静下来。为什么这样做会奏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脑科学所的研究人员给出了解释,这可能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必要的母婴交流形式。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

  

  “当人类宝宝被妈妈抱着走,或是幼鼠被母鼠叼着走时,婴儿都会变得镇定放松。”研究负责人黑田久美(Kuroda Kumi)说:“婴儿的这种应答减轻了母亲的抱养负担,对母亲和婴儿双方都是有益的。”研究首次阐释了婴儿对母系抱养行为做出的镇静应答,是一套相互协调的神经调节、运动调节和心脏调节过程。

  研究还可能帮助成年人从婴儿的眼光看事物。新手父母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安静下来的幼儿只要被放回去就会重新开始哭闹。“一些养育理论声称把婴儿放下后婴儿又开始哭是为了控制父母,于是衍生出像是‘任由他们哭’这样的育儿策略。”黑田说,“其实不然,这种现象应该被诠释为婴儿感觉运动系统的一种自然反应。”

  “对婴儿行为的科学理解能够减少父母的挫败感。难以平息的哭声是儿童遭到虐待的主要风险因素。”黑田告诉果壳网,如果父母能恰当地理解这种现象,那些孩子遭受虐待的风险也会降低。

  在研究中,抱着婴儿的母亲从坐着抱(holding)变为抱着行走(carrying)时,婴儿的生理变化。受试者是12位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上至下依次是婴儿的随意动作、哭叫声、以及经标准化的相邻两次心跳间间隔的平均变化情况。图片:研究者供图。

  研究的灵感来源于黑田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她发现自己抱着儿子走动,对他有很好的镇定作用。回到实验室,她观察到幼鼠被从后颈提起时会变得服从和安定。“当我轻轻地,像鼠妈妈一样快速地把小鼠崽提起,它们马上就不乱动了,并且蜷缩起来。小鼠的这种镇静应答和人类妈妈抱哄宝宝时的情景很像。”

  针对这个跨物种的相似行为,黑田的研究团队展开实验,探究其中的生理机制。黑田和她的同事发现,抱住婴儿的母亲从坐着变为走动时,婴儿的心跳会立刻放缓,同时减小哭声并减少肢体动作。相似的情形也在小鼠中发生:当小鼠被母鼠叼起时,幼鼠的心率减缓、停止动作并减少发声。

  A.母系营救实验的照片。三只幼鼠被研究人员带离鼠窝并入一个塑料杯子中,诱导母鼠前来“营救”。B.研究人员用手轻捏幼鼠颈后皮肤并将它们拎起,能产生与母鼠叼起幼鼠同样的效果。来源:研究者供图

  为了探究引起镇静应答的机制,研究团队进行了后续实验:对幼鼠后颈皮肤实施局部麻醉,或是通过药物干预幼鼠的本体感觉,都使幼鼠的镇静应答受到明显弱化,提示小鼠的镇静应答依赖于触觉输入和本体感觉。对幼鼠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进行化学阻断后,小鼠被叼起时不再出现心率降低的现象。而通过基因操纵引起小脑发育不良的幼鼠,以及经手术切除小脑皮层的幼鼠,都无法做出被叼起时特征性的身体姿态。上述结果表明,副交感系统与小脑分别起到调节心率和运动输出的作用。

  “虽然我们的研究是关于母亲的,我们相信这种行为并不为母亲所特有,而可能对任何主要照顾者适用。”黑田补充道。

  相关文献:

  Current Biology, Esposito et al.: "Infant Calming Responses during Maternal Carrying in Humans and Mice."

(责任编辑:小编)